2022 年 7 月 18 日 

我教書教了第7年了,有個問題家長也很常提到,而且都會想要問我這個「很會唸書的老師」一些意見,那就是:「我的小孩都不會自己去唸書,都要家長去催促,甚至還要規劃時間給孩子,那老師,為什麼你以前就會自己去唸書呢?你的爸媽有管你嗎?」

首先我要先跟家長說,不要急著否定自己的小孩。

我在家教裡有碰過兩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事情。一個是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對我說:「老師怎麼辦啊,我很老實地講,我的小孩就是已經沒有自律能力了,怎麼講也聽不進去,也不會自己去唸書。」 雖然家長可能在家裡面很常這樣子對小孩子說, 但是當這一個外人的面前,很直接地否定自己的小孩,其實他們也都看在眼裡,而且我相信那個小孩心裡應該是很受傷的。

第一,如果要一個人(不只是小孩),持之以恆地去做某件事情,那一定是帶給他開心跟快樂的事,或者他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成就感。而自律這件事, 在他還沒有學會之前,就一直被否定,他從中獲得的都不是開心跟快樂,那他不會想要這樣做是很正常的事。就像如果在上班一直被上司罵的話,我們自然也不會想要替他做事情。 所以第一點我會給的建議,都是先試著鼓勵小孩,因為打罵教育並不會讓事情有進展。

第二,問我這個問題的家長,是很常在課後會一直諮詢我意見,問我像是每天安排學生念四個小時的適不適合,或是在網路上看到其他家長分享的參考書買法等等。 那其實這個學生如果被認為不夠自律其實也不讓人意外。

因為他的父母從來就沒有讓他學習過自律啊。

這是在台灣教育體制一件很奇怪的事情。包含我在內,我的父母也在我小時候跟我說到大學前不准交男女朋友,但是一到大學之後,就立刻問說什麼時候才要交女朋友。這就很像到大學之前都不教你數學, 一到大學就問你請問微積分怎麼解。這其實無疑就只是父母自己的控制慾罷了,單方面的覺得感情會影響到課業,所以到大學前不准談感情,但是一到大學了,就突然希望自己的小孩是感情高手,可以趕快交個對象。

在自律這裡也是一樣。這位父母其實一直都是用「他律」的方式在教育小孩,並沒有給他小孩很多的選擇,或者讓小孩自行負擔責任,而幾乎都是自己認為什麼是好的,而加諸小孩之上。 他從來沒有為自己負責過,又要怎麼期待他突然有一天就會自律的呢?

另外一件我印象深刻的事情,是另一位家長對我說:「怎麼好孩子都生在別人家?」雖然這一句話他是在稱讚我,認為我都會自己唸書,都不需要別人管,但是其實我心裡面沒有特別開心。因為我大概知道這位家長也曾經對他的小孩說過這句話。那讀者們可以想一下,如果自己聽到父母講了這一句話的話,大概會有什麼想法?

我猜,不外乎是「怎麼好父母也都在別人家?」

雖然說在家庭教育裡,可能因為小孩的不配合而讓人很受挫,進而可能有一些爭執和相處上的張力, 但是在責罵小孩之前,可以先想一想是不是責任真的都在小孩身上。例如:父母真的有善盡溝通嗎?父母信任小孩嗎? 父母有好好地理解對小孩的想法嗎?

我往往看到的是,小孩可能手機只是擺在桌上,根本連看都沒有看, 但是父母經過的時候就直接認定小孩又在偷滑手機了,儘管小孩有抗議說「我沒有滑啊」,父母依然會說「我不管,我看到那一台手機就討厭」,這是沒有在溝通;或是我看到小孩子說他父母不讓他辦臉書帳號,原因是因為上面有很多不適當的內容,這是不信任小孩,不相信他們可以管理好自己;又或者我看到小孩子說他喜歡玩什麼遊戲,但父母其實完全不管小孩的喜好是什麼的,所以就只能跟願意聽他分享的人講,這是沒有好好理解小孩。一個不被允許擁有自己聲音的小孩,生活是很痛苦的。其實不用說小孩了,成年人在工作上如果也是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,想必也是非常難受吧。

我自己的成長背景跟教學經驗,我只能說,通常父母管孩子管的越少的,對孩子的結果通常都是比較好的。這裡的比較好不是指未來會飛黃騰達,或是賺非常多的錢;而是他們對自己的要求跟理解自我的能力,是相對比較高的。而會花時間去思考自己人生的學生,他們自然就學會自律了。

這也是為什麼我在上課的時候,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在問學生問題,而不是只是一股腦的把這些知識交給學生,因為我會想要讓他們學習判斷的能力,讓他們學會自己思考之後再得到答案。一旦他們的批判思考能力提高了,對於生活中的一些不順或挫折自然也有比較高的抗壓性,以及在自我檢討與批判的時候,能夠更精準的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態。

雖然一開始放手,可能會非常的不安,但請對自己的小孩有多一點的信心,即使無法一蹴而就,然而慢慢地從本根上讓孩子找到生活的動力,才是讓他們自主學習的解決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