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 年 9 月 20 日
八年級開始,國中的自然科多了一門叫做「理化」的學科,往往也會被多數數理不好的學生視為噩夢的起點,因為怎麼樣就是不會算。
公式?
很多老師喜歡強調要背公式,甚至仿間還出現一小本滿滿公式的冊子,作為段考或會考等衝刺準備。但我個人很不會背公式,尤其九年級上的運動學和力學,更是有老師整理出四大公式,說考題有什麼線索,缺哪一項就代其中某個公式。這其實在我自己求學階段的時候造成蠻大的困擾的,因為我的確就是背不起來,但是後來慢慢「真正理解」那些東西的概念和涵義後,發現不用背依然可以算得出答案啊。
Q:為什麼不背公式仍然算得出答案?
我的答案很簡單,公式不是莫名、隨意的式子,它的出現跟最初簡單的幾個想法有關,只要知道原本科學家是怎麼想的,再來看公式就會發現那不過就是後人整理出的東西。就像九九乘法表,每個都只是加法而已,所以只要會加法,就算不會背九九乘法,給定足夠的時間也能回答得了八八六十四。
以”密度”為例
雖然前文說到公式不用背,但還是有最基本一定要會的,就像不背乘法卻仍然要會加法才能算。在自然科裡面,一定要會(或說背)的叫做「定義」:定義沒有對或著錯,只有好或不好。當一個現象出現的時候,有人嘗試去測量,而為了讓其他人也聽得懂,就必須約定好某些基本概念,這叫做「物理量」跟「單位」。
這裡舉一個例子說明,例如直覺上會覺得鐵塊就是比木塊還要重,前著丟到水裡會沉下去,後者會浮起來,但他們又不是真正意義上誰重誰輕。因為如果是很小的鐵塊,比上書櫃大的木塊時,木頭反而是比較重的。所以最一開始說的鐵比木頭重,是別種概念上的重,物理學上稱之為「密度」。上述是某種可觀察的現象,為了表示而取了名字「密度」作為該物理量的名稱。
密度的定義是每單位體積所具有的質量多寡。
這聽起來很不親近人,但實際上單位體積指的意思是每一立方公分、每一公升、每一立方公尺…等這些體積單位的總稱。因此拿最簡單的例子,每 1 立方公分的鐵塊跟木塊,看兩者誰的質量比較大,那麼誰的密度就會比較大。
如果遇到計算,像是一金屬正方體邊長5 cm、總質量875 g,求其密度。我個人很喜歡的譬喻方式是蘋果分配,先想像總共有6顆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,每一個人可以拿多少顆蘋果?只要學生答得出3顆的話,那麼這個計算理論上就會了:總共有875公克分配給5x5x5=125立方公分的體積,每一立方公分會有多少公克?其實就只是875÷125=7而已。
過程上不需要特別去背「密度=質量÷體積」這個公式,因為只要理解定義,後面的公式自然就會了。這樣就不會產生學生每一個公式都背得起來,要考默寫甚至全部滿分,但一旦遇到計算就會亂代的情況。
邱老師
「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於江湖」
--《莊子˙大宗師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