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生家長常常問的就是:「小孩都不愛唸書,怎麼辦?」

這是過去幾十年累積的體制問題,加上現在家長輩以上的對孩子的呵護,才導致的無法脫離的困惑。

體制

先不論過去和現在如何,單純只問現在的大學畢業生,他們任職的工作有多少是真正需要在大學裡學習的?而且是只能在某間大學的某個科系才有辦法學到的?

答案藏在心裡就好。

重點是,台灣就這樣每一個人所能付出的勞動力,平均四年的時間浪費掉了,而且這些時間所付出的心力是對往後的生活沒有太多幫助的。這樣的情況從大學普及之後,就根深柢固的沒有變過。當國外的莘莘學子早在國中畢業準備升高中之前,就已經規劃好他未來想要做什麼,並且樂觀、有熱忱地去學習時,台灣的學生正飽受不必要的災難,降低整體國家的競爭力。

大學迷思

「老闆真的會不看你的文憑嗎?」

這是跟很多家長說其實大學並不是這麼必要的路後,最常被問到的一句話。當然,我並不是老闆,也無法代表任何企業或公司,但身為一名社會新鮮人,我所感到的焦慮並不是我有沒有好的文憑,而是我到底有沒有能力。

事實上,有太多在社會工作所需要的實際技術,在大學是學不到的,甚至國高中也沒有教,例如:excel。通常會學到這些的原因主要來自課外的社團、實習、活動等,在前輩指導還有自學的情況下成長,而且這些會形成無形的資本累積。可是反觀大學教育,作業頂多設計、資工相關科系會學到軟體,或是數理科系會學到寫算式很方便的程式,其餘基本上只會增加打字速度罷了。因此,一定要謹記下列這句話:

大學是專門做學術研究和更高階教育的機構。

來自Wiki 英文頁面 (University)

絕對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繼續在念大學,甚至還往上念研究所。所謂學術研究是指在學術圈提供自己的知識,通常以論文的形式發表讓學界認識,而教授的工作不應該只是像義務教務一樣提供基本授課,而是帶領學生學習如何做研究、在特定領域發展的角色。這理論上才是大學存在的目的。

國外學生會選擇繼續就讀大學的比例極低,不只是因為學費昂貴,而是根本沒有必要。如果我在國高中就已經想好自己未來要做什麼,而且也確實朝這個方向實踐與學習,當完成義務教育的剎那甚至更早,就已經具備能進入職場的條件了。這看似很理所當然,但在台灣往往抱持太多一定要念大學的迷思,導致無法產出真正的人才。

教育?

回歸本來的問題:到底甚麼算是教育?

這是個不斷演變和進展的問題,也不會有最完美的答案。例如108學年的新課綱,主要訴求是學生具有「素養」,而這的確也普遍獲得第一線教學的老師們支持。然而實際上該如何操作卻成為最大的困難:到底怎麼教小孩?

我會認為這是家庭與社會必須共同回答的問題。第一是小孩確實是人們希望能成龍成鳳,原因是光宗耀祖外,也有貢獻社會的成分,而能取之社會亦付之於社會是更好不過了;第二是為什麼這樣就是好呢?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同意促進人類社會進步是好的一件事,而為了能做出如此值得表揚的行為,其中之一的方法是要求自己的小孩達成這樣的目標。如果能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歷史偉人,那麼自己也有一定的功勞。

現階段,科技不斷發展至超乎過去的意料,連帶的影響這個時代的孩子該如何同時與科技共存,又得接受過去父母和師長在傳統中形塑的價值觀。這迫使當代的教育者,若為了前段所述能培養下一代的支柱,還必須面對自身立場難以與時俱進的立場。這讓我們喘不過氣,並且不知所措。然而如果回到教育最本質的概念,而不牽涉任何自己拘束的思想,最初衷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好。如果他們能活得開新快樂、健康無憂,不論有無回饋於社會,似乎都無關緊要,只圖一個有未來的未來。

那麼「教育」就該是扮演指導學生方向的角色!

家庭與社會是必須幫助學生指引方向的輔助,而非給定目標要求執行的掌權者。108課綱之所以受到重視,就是因為它終於擺脫傳統一定得如何如何,而真正有讓學生發展潛能與自我實現的機會。即使未來的困難重重,但秉持著為了下一代著想的心,至少作為第二線補救教育的我來說,是相當責無旁貸且必須完成的一件事。為此,希望眾人—— 尤其是家長們—— 能不恥下問與不同意見學習與交流,思考何謂自己、何謂人生、何謂對孩子的好。

結語

過去發生的就是發生了,人還是得面對現實跟即將發生的未來。 儘管往往沒給你時間思考,就強迫你做出會影響一輩子的選擇,但或許最能夠做的事就是好好接受一切,然後莫忘世上苦人多。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,他們有自己能夠成為最棒的樣子,而身為教育者的我們,就是好好的幫助他們超越自己,並教學相長地愛著他們。

也許太過樂觀,但將來的思索與尊嚴全在他們,反過頭來讓我們值得驕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