敝師跟其他老師的不同

理化

我自己是很討厭背公式的人,尤其九年級的直線運動,很多老師都說有三大或五大運動公式需要背。然而, 我自己國中的時候是怎麼背都背不起來,甚至如果硬照著老師的方式去算的話, 反而還會算錯答案,或即使算對了,也不知道為什麼答案是這樣。最後我自己放棄了公式,單純從作圖跟定義去下手,結果我發現根本不需要背公式,也算得出答案,甚至到高中都一樣 。因此,我現在自己當老師了以後,其實對公式非常的反感,也不喜歡教學生公式。

可是很多家長都會很懷疑啊,理化真的不需要被公式嗎?

我會說理化重要的是定義,需要去背的也是定義而不是公式,因為公式只是從定義去推導出來的一條可以代入的式子。 所以只要學生聽得懂定義,而且有背起來的話,公式跟衍生公式其實都不重要。

我甚至可以跟家長保證,八年級跟九年級總共兩年的理化,我真的不得已只能講公式的地方, 只有動能的計算會需要學生直接去背,因為那是大學的微積分才有辦法推倒的東西。其他的只要有基本的數學概念,像是比例、速率和其他基本四則運算的話,學生的能力在國中範圍的理化是綽綽有餘的。

舉濃度的例子:通常學校和補習班老師都是直接講「濃度 = (部分溶質/全部溶液) x 100%」, 所以如果要算40克的5%食鹽水溶液具有多少克的食鹽, 把公式十字交乘一下,可得到「濃度 x 全部溶液 = 部分溶質」,因此拿40克去乘以5%得到2克,就是食鹽的重量。雖然這樣不是錯誤的,只是學生最終只會制式地去學公式是這樣,所以應該怎麼代公式。

然而濃度是有定義的!

濃度的定義是「每100克的溶液中所具有的溶質公克數」,所以5%的食鹽水,就是指在100克的食鹽水中具有5克的食鹽,用比例簡單換算一下,就是在20克的食鹽水裡會有1克的食鹽,因此40克的食鹽水(也就是題目要問的量)會有2克。這樣就不是只是單純在背公式, 甚至完全不需要公式,只需要有簡單的比例概念,一下就也可以算出答案,而且學生也真的能夠理解為什麼。 

另一個例子是我在別的文章有寫到密度的計算,這裡就不再贅述了,重點是只要學生知道6顆蘋果分給兩個人,一個人可以拿到三顆蘋果的話,那他就會算密度了。這樣的計算不只是在密度,在莫耳濃度、加速度、化學計量等的計算,也通通都適用。所以學生常常會抱怨說好難算喔,都算不出正確答案,那我會反問學生,那他們知道自己在算什麼嗎?其實這些主題的計算都跟小學數學差不多而已,所以難在哪裡呢?

學生只是不知道定義是什麼意思而已。

這是我跟其他老師不一樣的地方,我看過太多的老師都只是會教公式,甚至要求學生,從八年級開始學的每一個主題,所有有用到的公式都要能夠背得出來,而且還有很多延伸推導的也要求學生要背。但我自己就是背不起來的學生之一。而且其實這個方法不是絕對的有效,因為如果碰到根本不能代公式的題目的時候,那假設學生真的懂的話,他才解得出這種題目。

數學

另外數學方面,國中的數學很要求技巧性解題,的確很多時候如果沒有看過這個題目,學生有很大概率是解不出來的。可是依然有解得出來的學生啊,那就是為什麼呢?

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看學生願不願意去嘗試解解看。 國中很多數學題目,都是乍看之下完全不知道怎麼寫,但一旦把自己會的東西先寫一寫, 或是稍微帶數字猜一下答案,很多時候就會突然發現應該要怎麼寫了。 

例如以下106年的會考題。

對於第一次看到題目的學生,或甚至包含我自己在內,一開始都不知道應該怎麼算。這時候如果學生就直接放棄不算了,那當然就怎麼樣都算不出答案;可是一旦學生開始寫一些東西下來,像是既然已經知道答案都是X平方,那麼可以很直覺得列出「ab+1 = X平方」,且一旦照著題目寫一下式子, 就可以得到「ab = X平方 -1」。

這時只要有學過乘法公式的學生, 都能立刻反應過來「X平方 -1」就是(x+1)(x-1),也就是題目所說的ab兩質數相乘。 換句話說,只要找選項裡誰的x能使(x+1)、(x-1)分別是兩質數,就是答案了。而(D)的42若加一的話是43、減一的話41,兩者剛好都是質數,因此(D)就是答案。

這對於第一次學到乘法公式這個單元的學生,因為跟其他的題目長得很不一樣,所以通常都做不出來。可是我在教的時候,我只需要問學生「能不能先寫出ab+1 = X平方」之後,再問他們能不能化簡ab,其實學生很快就能領悟,而把剩下的東西全部寫完算出答案。其實這蠻奇怪的,我其實並沒有特別多教學生什麼東西,我不過就只是問了幾個問題,而且是學生都早就知道答案的問題,但學生就能從不會變成會。所以,其實學生的癥結點是在於願不願意去嘗試。 可是如果就只是要學生多嘗試這麼簡單而已的話,為什麼他們很多時候還是不會算呢?

因為台灣的教育體制,讓他們對於算數學失去信心, 而一開始就根本不敢下手。

這時候老師的角色就很重要。至少我作為家教老師,只要學生有寫對什麼東西,我都會很大聲的說「很好啊」、「你本來就會的啊」、「其實你很會算數學」,希望能夠從這些方式,去鼓勵學生,還有告訴學生數學其實不可怕,可怕的在自己畫地自限。所以,在教數學上,老師需要做的事情是引導學生,而不是一直塞東西給學生算。

因此,在教數學的時候,我問的問題會比學生還要多很多。

可以的話,絕對不會告訴學生怎麼算,可是讓學生自己去慢慢摸索,最後發現答案可以怎麼算。 

大多數的學生都是很聰明的,只要有好的教學方式,以及學生有學習動力跟適當的複習的話,他們是進步的很快的。我曾經教過一位,在八年級的時候,連負數的四則運算或一元一次方程式都不會算的學生,但在長期配合的相處下,一年過去了, 不只一元一次,二元一次、多項式、根號這些,簡單的題目都會算了。

雖然不是說他最後變得多優秀,但可以在自己的教學下看到學生的成長,我想這是當老師開心跟欣慰的地方了。